以《八佰》赤砖,垒华夏高塔
--读八佰有感
恰逢暑假《八佰》上映,我可以说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看完之后令我的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息。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与努力,才有我们今天“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底气,才有了闻名世界中国军人精神的实力,才有了“永不称霸”的大国风范。
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誓死保卫我华夏领土。
今曰:“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而那时的先辈却为我们的领土上演着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抵抗三十万日军进攻并奋战四天四夜的奇迹。有人问为什么要用鸡蛋碰石头,做着无意义的牺牲呢?其实不然,我们中国军人誓死保卫我们的领土,我们的国家。天堂与地狱到底有多远?可能仅仅就是两座城,一条河的距离,电影的开头便是这鲜明的对比画面。虽然我没有去过上海,但在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座无数人梦归繁华的城市。然而,电影《八佰》却让我再一次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1937年的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生死存亡,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天堂,一遍是地狱。而我们中国军人并没就此放弃守卫我们的国家领土,而是毅然拿出我们“火枪”、拿出所有武器,与敌人战斗到底。再看我们当下,也是毅然决然保护我们的领土、主权、政权等等,比如南海部分小岛问题,国家也是坚决保护,毫不退让。
学习、领会、感知中国精神,对《八佰》中国军人充满崇高敬意。
在《八佰》中我切实感受到中国军人的伟大,原来美好生活的背后总有人替我们扛过枪林弹雨、负重前行。映像最深的是电影中期有几个中国士兵为了阻挡日军的“铁板炸楼”,他们身绑着炸药一个接一个的从窗户上纵身一跃与日军同归于尽,用自己的“凡人”之躯阻止了日军的阴谋,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还有明显的几种无不让人潸然泪下的不同军人的代表:一是七月与小湖北的初次见面,七月笑着对小湖北说“以后我死了,你就替我”。其实,七月也是一个孩子,却深知自己拥有随时丧命的危险和国家的危亡的现状,却笑对牺牲和对接以后自己军队里的工作;二是壮士们为了升起青天白日旗,不让旗帜倒下,与敌人的飞机炮火顽强斗争,那才是真正的枪林弹雨,士兵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了墙,作为人肉基底使国旗屹立不倒,国旗不倒则军心不倒、民心不倒,八佰将士用生命“赢得生前身后名”,诠释了“死,会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三是真实人物领导谢晋元,虽然是领导,却没有丝毫的贪生怕死的念头,更是在撤离仓库时,立即转移了自己职务,自己成为战斗的普通小兵的一员……在《八佰》中有不同性格的军人形象,更是在最后不会打枪的文兵也拿起枪来奋勇杀敌,已经离开的老算盘也放弃自己求来的安稳投入杀敌之中。
军人与人民是鱼和水的关系,《八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切实帮助。
这鱼和水的关系其实就是军人的实践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反过来军人又依靠人民来保护人民。印象最深的一是传递电话线一事,一位又一位平民百姓自告奋勇冒着敌人的猛烈的炮火冲刺过桥只为能将电话线传入仓库,这不仅是跑步速度的较量,更是用自己生命与敌人扫射枪硬拼。再者,总说租界歌舞升平,戏子衣着华丽,欢歌笑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是当中国陷入危亡之时,那些古代瞧不起的无情戏子却拿出财产和物资去支援仓库,更是在租界压抑挺久生活很久的人也拿出陈放已久枪支,也对空中盘旋仗势欺人的日本人开炮……那时的人们如同沉睡已久的狮子苏醒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 当时,正是四行仓库八佰将士的英勇壮举,以为国捐躯矢石间的决心与意志,唤醒了民众,凝聚人民反侵略的力量,有了英勇的战士,有了支持他们无私奉献的老百姓,有了民心与民族自信力,我们才不至于亡国。如果让我重回那个年代,我毅然加入他们的队伍。
最后我们已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军事力量与综合实力已有了质的飞跃,能够从容面对一切的变故,我们当代军人也是承先辈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采。果然以《八佰》赤砖,垒华夏高塔!